close

20220213_11274620220213_112741

 
這篇算是延續之前分享面試經驗的文章。
之前那篇文章我也同時分享在LinkedIn上面 (https://reurl.cc/bkdxRE),沒想到觸及率超高,而且底下也有很多人回應留言,所以我決定寫這篇文章分享我當初把這次面試經驗放上網的動機,以及在網路上寫這類文章該注意的事
去年從大陸回台灣之後,我發現台灣的就業市場資訊相當的不對稱,求職者相對弱勢,在面試前沒有太多的管道可以了解該公司或應徵部門的內部訊息,仍舊要透過熟識的人輾轉打聽(有人說這是blind date),在社群媒體這麼發達,訊息流通這麼快速的年代,這一點著實讓我驚訝。此外雖然有很多書籍或是網路文章教我們怎麼寫履歷以及準備面試的技巧,但是很少提到如何評估一份工作以及避開潛在的風險,上週的面試是一個典型的事前無法取得太多的訊息,必須透過面試的過程去挖掘,所以我才會想把這次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在求職面試時能夠留意避開一些風險。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知道在網路上分享這類型的文章有一定的風險,對某些行業來說,經營個人社群媒體會有加分的效果,但對很多行業,這不但沒有加分,如果是發表一些敏感的話題反而會有扣分的影響,這也是我剛剛提到求職者不容易在網路上找到一些招募公司內部訊息的原因之一,因為多了一層顧忌,甚至於我跟一位人資專家談到這類的話題,他說的確有平台在做這類型的訊息整理跟分享,但這個平台被告過。
我整理一下我在寫該篇文章的時候特別注意幾件事:
 
1. 不要提及公司名稱跟具體人名: 剛剛說到我的主旨是以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求職面試時該怎麼挖掘訊息以及避開風險,而且有的招聘是保密的,避開這些訊息雖然不能給其他面試相同職務的人”引路”,但也可以避免「節外生枝」。
 
2. 著重整個過程的主軸,忽略細節: 舉這次為例,這次面試我主要是想知道這個職務的相關訊息,我是如何在面試的過程中去挖掘我想知道的訊息,至於其他無關的細節我其實都省略了,一方面可以讓我的主題更加凸顯,也可以避免有心人對號入座。
 
3. 不要人身攻擊以及過度的批判: 不論結果是否如我們所預期,切記不要做人身攻擊,不論是在現實生活或是在社群媒體上,這是最基本的底線。可以分享個人的一些想法,但也不要有過度的批判,過去這幾年,我招募過人,有的是透過獵頭招募,做為求職者,我也透過獵頭找工作,角色不同,立場就不同(招募者、獵頭、應聘者),有時候我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到部分的事實並不是全貌,所以我認為過度的批判是不必要的,再說了,大家都不喜歡愛批評的人。
我一個人沒有辦法改變社會固有觀念,或是整個市場的現況,但我還是希望藉由這篇文章拋磚引玉,鼓勵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跟想法分享出來,或許5年後、10年後市場可以變得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ke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