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Olya Kobruseva,連結:Pexels
如果是有在看外商中高階主管機會的人應該都對P&L(Profit & Loss,損益表) management不陌生,常出現在工作職責裡面。不同行業、不同部門P&L的細項內容差異很大,但基本的概念就是控制收入與成本,今天我想從P&L切入,分享一些管理運營的觀點:
首先一間公司或BU的P&L就像一個人的InBody分析,如果有去健身的朋友就知道,一開始健身中心會給你做InBody分析,這個分析包含了:體脂、肌肉量、含水量、骨骼重量、基礎代謝…等,讓你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後續就可以針對這份報告做訓練跟加強。而P&L就是這樣的一份報告讓管理者可以靠科學數據來管理,而不是靠直覺,我們又或者可以說P&L就跟地圖一樣,而CEO/BU head就像握著方向盤的司機,要看著P&L這份地圖,決定直走還是右轉,加速還是踩剎車,如果不看地圖,自以為是老司機,很容易就翻車了,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EP04 - 你以為財務數據跟你無關嗎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如果想往高階職務晉升,培養財務素養也是重要的一環。
其次,管理P&L時要掌握80/20法則,找出最高的收入來源及最大的成本支出,針對這些數字制定出行動計畫(action plan)。剛剛說管理P&L的原則是要掌握80/20法則也就是”捉大放小”,一般會先著重在營業額(revenue)、毛利(gross profit)、單位毛利(unit gross profit)、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固定成本(fix cost)、淨利(net profit)…等,辦公室咖啡機、事務機的錢絕對不是要關心的重點,雖然說「魔鬼藏在細節裡」,但所謂的細節應該是從這幾個重要指標裡去挖掘,在我過去的經驗裡,從P&L的角度出發去管理是很有效率的,而且即使將來換公司,基本的概念也差不多,是一個能帶得走的技能,當然P&L管理也是有其盲點的,畢竟在團隊裡、市場上對應到的是人,並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數據,這需要結合其他的技能。
最後,我想帶到人事成本的話題的,有些行業像是,服務業、餐飲業…這些人事成本的比重會較高,可是如何管控人事成本,是否過高應該拿數據出來說話,而不是憑感覺。過去我都會跟幹部分享P&L的觀念,讓他們知道人事成本在運營成本中的組成(當然個人薪資是絕對是保密的),在提出增加人力之前要先經過一定程序的評估,現有人力的配置、工作量評估、預計提出的人力需求、預計增加的人力成本、預計帶來的營業額…,我們都知道有時工作量是突然增加的,但無法保證是常態性的,最常見提出增加人力後,一旦工作量又減少時,新增的人力就會成為閒置的人力,透過這樣的人力評估流程,讓幹部從P&L的管理邏輯思考,太多閒置人力不僅不會提升效率反而會稀釋調薪幅度跟獎金,所以平時應該嚴格管控人力,這樣管理者在關鍵人才的留才時上能有足夠的資源可以運用,避免跟很多公司一樣陷入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無論增加多少人力,最終都會把增加的工時給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