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1213_103021

 

之前有一本書叫《不要在奮鬥時選擇安逸》,但今天不是要介紹這本書(喂…裝肖委),老實說我也沒讀過這本書,但我很同意這本書的書名。開始步入中年了,有一些經驗/故事可以跟人分享,而我發現這些可以分享的事情都是源自於過去的奮鬥,因為工作的關係,幾乎跑遍了東南亞,也去過印度、杜拜,後來還在大陸常駐了一段時間,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就是有了這些經歷,才成為今天的自己。

 

我曾經分享過,以前的一位主管把團隊裡一半的工作全都丟給我,其實某些方面我是很感謝他的,因為他給我比別人多的工作,等同於給我”機會”讓我能快速成長,只是我不喜歡他待人的方式。那時除了特別忙的時候,我幾乎每天準時下班,下班了真的沒事做,薪水也不高,當時就想,下班之後我還可以做什麼? 多打一份工? 或是工作量再大一點,但薪水能多一點,我也願意。能準時下班,下班後可以賴在沙發上看看電視,或是去運動,是很多人羨慕的生活方式,但對當時工作經驗不是很多薪水還不高的我,那不是我應該過的生活方式。

 

前不久有一位26歲的女生來應徵,面試時我問她:妳對未來5年的職涯規劃是什麼? 她說她想要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意思是她想找一份能準時下班的工作,可是她又希望是跟科技業相關的,因為這樣薪水比較高,我想她說出了很多人心中的期望,但26歲的年紀,我認為她可以更勇敢的去嘗試一些不那麼「安全牌」的選項。

 

劉潤在《底層邏輯》這本書中提到,他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而要怎麼只用2年時間,獲得別人5年的能力? 答案是「加班」,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加班? 這是慣老闆派來給我們洗腦的吧! 其實他更進一步的解釋了,應該是「有效率的勤奮」。

 

我們來看看這到底什麼意思,如果你願意每天加班2小時,那麼別人一個月能完成的工作,你三周就能完成,如果你產出效率比同事多30%,而你又願意每天加班2小時,那麼別人要花1個月做完的工作,你半個月就能完成,撇除能者過勞,獎金制度不透明這些令人火大的因素,你絕對可以只用2年的時間獲得別人5年的能力,到時你有更多的籌碼去競爭下一份工作。再換一個角度想,也許你對現在的工作滿意,但你志不在此,下班後可以去發展第二專長,找出你自己的「斜槓」,這有點像龜兔賽跑,當兔子在休息時,烏龜還在前進,當然如果我們能當比烏龜更勤奮的兔子,一定能更快抵達終點,這也呼應了「不要在奮鬥時選擇安逸」,先拚過了,再來說你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否則恐怕選擇權不在你手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rke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