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是公司的採購。有天她工作上遇上了一些困難,於是找了總經理說想彙報工作的事
總經理按照小梅以往的工作習性,大概猜到了小梅遇到的狀況及想說些什麼
小梅之前想要新增一個原料供應商,供應商的審核評估流程都還在走
只不過第二次這供應商送來的原料品質有些不符公司的質量規定
總經理不急著回應小梅,反而是請小梅先整理要彙報的資料,召集相關的人一起討論
會議一開始小梅花了很多時間鋪墊,強調這個原料的行業特性是買方市場
新供應商導入過程中,這個供應商對我們也不是很重視
如果本次因為質量的問題退貨,這個供應商不一定能按照我們公司的要求改進品質,甚至將來不願意跟我們合作
這個原料目前在公司系統裡只有一個合格,她採購的貨源選擇少,議價沒有空間
這樣的故事說完,各部門並沒有買單
首先,這個供應商配合意願不高,應該是在一開始供應商評選的階段就應該知道的
這是做為新供應商評鑑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為何採購選了一個配合意願不高,而且品質無法滿足公司要求的供應商
如此一來浪費了大家之前評估新供應商材料的時間與資源
再者,這個供應商第一次的貨品是合格的,第二批不合格,代表他是能有能力符合我們公司質量要求的
只是可能批次穩定性不好,經過溝通或許能讓對方提升他們的管控,篩選出符合我們公司的原料
而小梅卻試圖用該供應商配合意願低,該業界皆是如此
希望其他部門能退讓、降低標準
把風險轉嫁到了其他部門身上,萬一將來產品出了問題,啟是不是變成品管、生產的責任?
果然,小梅說完她的故事後,各部門提出了許多質疑及反對
最後還是請小梅回頭跟供應商溝通,重申公司的品質要求
該供應商仍在公司評估階段,需繼續追蹤是否成為合格供應商
這不是小梅第一次有這樣的狀況
所以第一時間小梅找總經理私下彙報時,總經理要求小梅先彙整資料找大家一起開會
因為總經理知道,小梅陳述的內容很可能斷章取義,不一定是事情的全貌
如果私下同意了小梅的提案,那麼小梅就會拿著這是總經理答應的去跟各部門
所以總經理要求召集相關部門聽聽看大家的說法
最後果然得到了不同的結論
會議一開始,小梅所鋪墊的故事是花時間整理過的,試圖想弱化自己在其中所要承擔的責任
只不過一個不是根據事實編造的故事,大家是不會買單的
而且自始至終,小梅沒有表述過她該承擔的責任及後續的動作
只是把難題留給大家,試圖讓別人去承擔、解決
她第一時間找總經理彙報時,總經理反而要求召集大家一起討論
而會議的最終結論,一定也與小梅想要的結果完全相反
如果小梅沒有辦法意識到這其中的問題,重複這樣的把戲,最終是會把自己玩出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