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就是賽局

賽局理論(Game Theory)最早的雛形是,1944年馮·諾伊曼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可以說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而現在被廣泛的應用在經濟學、國際關係、computer science、政治、軍事等各領域,但其實我們可以發現賽局就在你我身邊,如同這本書的書名《人生就是賽局》:父母教育小孩、夫妻分配家事、職場間的互動、公司間的競合,無所不在。

最近最紅的Netflix戲劇《魷魚遊戲》就處處充滿了賽局理論: 為什麼大家要玩這個遊戲? 為什麼大家離開後又回來? 後來就不願意離開了? 要怎麼合作才能贏得遊戲? 為什麼有人要作弊?這些都可以用賽局理論來解釋,但是我不是來寫這部戲的劇評,我還是回到這本書。

相信大家都聽過賽局理論中最著名的「囚犯困境」,兩個囚犯分別審訊,如果兩個人都死不認罪則刑期最短,但是如果有一方認罪,則另一方的刑期會最長,因為擔心對方出賣自己,所以最後兩個人都選擇認罪,這叫做”納許均衡”(也有人稱作納許陷阱,我認為納許陷阱更貼切),但其實兩個人都認罪並不是最好的結果,所以賽局理論是一種透過建立實用模型的工具,幫助我們以全新方式了解世界,找到更多的合作機會。

包含「囚犯困境」,賽局理論中還有七大困境: 公共財的悲劇、搭便車、膽小鬼賽局、自願者困境、兩性戰爭、獵兔問題。在每個賽局中,我們都是想找到雙贏或避開風險的辦法,我們可以選擇做:合作者or獨處者or作弊者:

  1. 合作者夠多: 獨處者的利益變小,但作弊者的利益最大
  2. 作弊者太多: 大家不願意合作,合作者就變少,獨處者變多,最終作弊者的利益變少
  3. 獨處者太多: 大家都不合作無法把利益最大化,但作弊者也沒有空間

要怎麼樣逃脫七大困境,就是要達成合作,而且不斷往來是關鍵,因為不斷往來,將來就會害怕被報復,現在也就不會作弊(這兩句反過來說也成立)。書中分享到多倫多大學教授拉普波特提供的一個解答:第一步採取合作,先「推己及人」,如果這步行不通,就馬上採取「以牙還牙」(合作-背叛-報復)。這方法大多數可行,但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會不近人情,或是陷入無限報復的迴圈,所以諾瓦克和西格蒙德改進了「一報還一報」,提出「贏就守,輸就變」(Win-stay, lose-shirt),一開始還是先採取合作,如果雙方在上一輪,背叛對方,造成雙輸,那麼下一輪就改變再合作(合作-背叛-合作),再給對方一次機會的意思。

不管是「一報還一報」還是「贏就守,輸就變」的策略,在多次的賽局中,都可以收到效益較好的結果,至於哪一種方法最好,其實也沒有標準答案,說穿了能合作找到雙贏,是創造最大的利益,如果不行,也要想辦法規避風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生 賽局 賽局理論
    全站熱搜

    darke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