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書是 人工智慧在台灣
我在今年的書單單裡刻意加入了人工智慧(AI)這個元素,包括之前分享過的「21世紀的21堂課」裡面也提到很多AI對於未來的影響。近幾年,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鍊…,這些名詞不斷地充斥在我們周圍,我們對他們有多少了解? 這將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甚至於我們的工作? 而我還想知道AI在台灣未來的機會,於是選了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 陳昇瑋是一位資訊科學及人工智慧的專家,曾是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後來創辦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並”入世”到玉山金融控股公司暨玉山商業銀行科技長,是台灣人工智慧重要的推手,但很不幸的,他在2020年3月因運動跌倒造成頭部外傷,經送醫搶救於4月11日宣告不治,享年44歲。
作者整理了人工智慧至今經歷了三波革命,最早人工智慧這個名詞出現在1965年,當時的科學家簡單的就是希望找出方法讓電腦很快能與人類一樣聰明,但是當時的人類還無法清楚理解自己的思考過程、方式、脈絡,理解、決策的具體步驟寫入電腦程式,於是第一波人工智慧進入冬天。第二波人工智慧約莫在1980年開始流行,這時科學家野心小了一點,只想讓電腦學會按照人類定義好的規則來做決策,這階段開發出了許多系統,後來演化成我們所熟知的ERP。但在1990年後,這波人工智慧技術又慢慢失去魅力,主要的原因有許多,最主要的還是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期盼還有很大的落差。第三波的人工智慧的爆發點是在2012年的深度學習配合GPU圖形處理器的運算,當然這也促成後來很多技術商品化,如指紋辨識、虹膜辨識、人臉辨識、圖像翻譯、手機拍照時的情境辨識、乃至於自動駕駛,這是運算處理器X演算法倍數般升級的結果,現在的CPU速度約莫是二十年前Pentium(586)的十萬倍,到了2016年GPU的運算速度已經是CPU的10倍,而如今"什麼都上網了"龐大的資訊也成了餵食人工智慧最好的養分。第三波人工智慧至今,有許多企業開始轉型,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生產流程、及服務,還不是想著它什麼時候會泡沫,而是要問自己,跟上這一波革命了嗎?
陳昇瑋對於AI的觀點,與「21世紀的21堂課」的哈拉瑞有很大的不同,哈拉瑞對於未來AI的發展,結合大數據、生物科技所造成的貧富差距、人類的工作被機器取代有更多的憂心,而陳昇瑋則是告訴我們未來10 ~15年AI的發展趨勢,我們應該如何做好準備,把AI變成我們的”工具”。
為什麼了解人工智慧這麼重要? 以「紅皇后效應」(Red Queen Effect)來比喻: 商業世界中的動態競爭,讓組織必須不斷加速學習,但前進的同時,市場淘汰機制也跟著加速,於是競爭不斷加劇。人工智慧影響的並不只是科技業,各行各業都將有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人工智慧到底是什麼? 它能做到什麼? 它又有什麼侷限? 如果以上是你有興趣知道的,不訪從這本書下手。
留言列表